• 周三. 6 月 5th, 202410:47:34

    此文发表于90年代紫玉金砂杂志,此文谈古论今,尽物明理,从宜兴文化的发展等角度,详细论述了“宜兴紫砂器”这一名称的由来,以及紫砂器材质,具有那些文化气质和艺术价值。是紫砂收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三) 宜兴地区是一个山明水秀,风景如画,交通便利,并有洞、陶、茶、竹景点与特产的鱼米之乡。当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相互成熟的时候,就产生了举世闻名的紫砂工艺陶。 第一、 紫砂器的产生是受到宜兴茗茶深刻影响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茶饮茶的国家。从唐代陆羽(733~804)所著《茶经》(758左右)时起,使“天下益知饮茶”,且“尚茶成风”。宜兴紫筍茶之所以有名而成为当时的贡茶,是陆羽推荐的。陆羽不止一次到过宜兴,他在浙江湖州苕溪定居是公元760年,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他境,可供上方,逐置茶舍于罨画溪,始贡万两。”后来唐代诗人卢仝(公元?~835)曾隐居于江苏宜兴于浙江长兴交界的附近山区,种茶于隐岭。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句,可见宜兴茶叶于唐代时已为帝王所好,宋、元、明代“阳羡茶虽不及建州,但进贡数量如旧”,“苏轼于1084年贬居宜兴时,与当时名流诗经茶往来甚密”。在他的诗中有“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之句。苏轼曾四次到过宜兴。(以上引文均转引自张志澄编著的《阳羡茶录》 )。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高雅生活,不但把饮茶与吟诗作画联系在一起,而且把名茶与名泉也相提并论。这就是促使宜兴地区制作茶具的开始。但是紫砂壶之所以进入艺术品殿堂,又是受到这样的影响,即:饮茶习惯改为沏茶法的明代和明代嘉靖、万历(1522~1620年)年间使用了泥中泥的紫砂土制壶,及紫砂茶具受到文人喜爱之后,才是水到渠成的时候。 第二、 紫砂器具有文化气质,应当有它的文化渊源。由于宜兴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导致了紫砂器的出现,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心理。但是,宜兴历史上长期文化气质的影响,既影响着紫砂器的产生,还更加促进了这种文化心里的积聚。因为,宜兴籍历代文化名人很多。晋代的周处斩蛟射虎,折节读书,最后效命疆场,一直是宜兴人民的楷模,他在以后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书画、戏曲、词学家和忠贞之士也是众多的,这就是形成了宜兴市地区多层次的文化群体的出现。 宋代抗金名相、名将李纲、岳飞都到过宜兴。李纲在宜兴写下了十二首诗篇,他看到了宜兴山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更加激发了他的满腔报国壮志。岳飞在宜兴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广德军金沙寺题壁记》的雪耻杀敌的豪情,几乎与李纲在《阻雪》中吐露的壮志完全相同。他们到此,不仅使宜兴山川增辉,且留下光照日月的诗篇,对宜兴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清代吴骞也讲到宜兴的历史文化对紫砂器的影响所及,他在《阳羡名陶录》中开宗明义地提到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1037~1101年),他说到苏东坡留居宜兴,“不徒桑梓殷怀,抑或考古自喜云尔”之句。意思是说,宜兴家乡人不但应该对苏轼留居宜兴时的情景向往和怀念,也可查考他在蜀山讲学及与紫砂器产生的关系。这些都可以说是宜兴紫砂器发生发展的文化渊源的一部分。 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初期,宜兴是华夏文人荟萃之地,又是当时常州府八县之冠。这一阶段文人墨士对紫砂器的欣赏与阳羡茶的品评,壶、茶、诗的交融,使已经积聚的文化心里达到最高点。这就加速了紫砂器技艺的成就,也加速了紫砂器的成名。我们所指的文化心里,是按紫砂器的涵盖面与接触面情况来看的,主要有以下四点:1.使人们把紫砂器看作是属于自己层次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特别是较高层次的书画家、金石家更被紫砂器的魅力所吸引,他们十分喜爱收藏紫砂器;2.把品茶论茶、品诗论画,和以紫砂壶“旋沦旋啜”成为他们清雅文化生活的一部分;3.因文人墨士欣赏与品评,不但使紫砂器的造型与装饰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而且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紫砂器相结合起来,更增加了紫砂器的文化色彩,并日益增加了它的文学艺术、赏心悦目、文物收藏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4.形成了紫砂艺人对文化艺术的迫切追求,使壶艺水平不断提高。十分显然,宜兴地区的社会存在及文化背景,就是这样影响着紫砂器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 艺术无顶峰,摄艺无止境。紫砂器如此多的特点和如此多的价值,都极大地表现在它的技艺方面不断提高,还表现在它的造型装饰方面的不断扬弃和不断推陈出新。因为从美学或艺术角度看,它的艺术和技艺,也包含为很多层面。如配土、造型、堆塑、装饰、镶嵌和与其他文学艺术方面的结合。其中有些层面如配土、造型、堆塑、装饰和一部分壶的款识,又必须在造型过程中由艺师们独立完成。他们必须是多才多艺,又势必促进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壶艺水平和自身的艺术精神。 在紫砂史上第一个追求壶艺和文化艺术的人,当推时大彬。他在游娄东与名士陈继儒、王时敏和松江画派诸名士的接触,使他的壶艺水平提高很快。后来,又使他的款识也“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之间”。在时大彬以后,书法水平较高的紫砂艺师,那就更多了。如紫砂文献中说他们“字法晋唐”、“绝类褚河南”、“形制(造型)款识(书法篆刻),无不精妙”。因此,使他们的壶艺水平又得到了更好的支撑。 此外,在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宜兴文化发展的“清流”意识还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明廷朝野的“清浊流”斗争中,阳羡是“清流”的一个主要基地。而宜兴的文化群体以节操品德为其本;所以人物气节固以名扬天下,而在学术文化上也独以阳刚雄健风格见称海内。在“清流”意识和德操意识的影响下,使艺师们一方面追求壶艺和其他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另方面还追求自身艺德和气度水平的提高。因而,使“非其人重价不鬻,虽镂空不改其度”的气质,一直为壶艺界的主流。 总的来说,因宜兴紫砂器的文化内涵比较深广,所以必须把各方面的因素联系在一起,深入地研究考察,才能更好地识别、了解这一名陶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