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 6 月 5th, 202410:47:34

    图1 青白釉印花四系罐

    肆.青白釉器盖

    器盖是古代器物实用性需求的结果,离不开卫生观念的发展进步和保温的需要。器盖能够防止灰尘、异物的掉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可用在碗、罐、壶、炉、盒等器物上。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器盖数量丰富,种类多样,按系钮差异分成无钮饼状子口、管钮饼状子口、管钮圈状子口小器盖、管钮子口大器盖、僧帽钮、兽纽、穿孔器盖。

    无钮饼状子口小器盖、管钮饼状子口小器盖可用在小口双系罐、小口四系罐上。管钮圈状子口小器盖一部分用在六棱执壶上。管钮子口大器盖一般用在盖碗上。兽纽器盖一般用在小口四系罐上。穿孔器盖一般用在铺首衔环垂腹执壶上。

    仿金属器瓷器

    “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窑瓷器中,很大部分如青白釉香炉、碟、盒、执壶,在造型上借鉴仿制了金属器,从而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器物之美。

    壹.青白釉香炉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三兽足香炉(图2)仅1件,且残缺不全,但基本器形仍可见。

    图2 青白釉三兽足香炉

    香炉的起源发展离不开用香的演变历史。宋代,焚香用的香品出现新的篆香,可直接点燃,放入炉灰中即可22。至此,秦汉兴起的有盖熏炉发展出无盖的香炉这种新器型,“焚香”更普遍,成为时人“四艺”之一。如今,全国各地考古发现了各个时期各种材质、各样类型的香炉。宋代陈敬《陈氏香谱》卷三“香品器·香炉”条记载:“香炉不拘银铜铁锡石,各取其便用,其形或作狻猊、獬豸、鳬鸭之类”,总结的应是熏香炉,“计其人之当作,头贵穿窿,可泄火气,置窍不用大都(太多),使香气回薄,则能耐久”,又说明其工作原理。

    两宋时期,社会上下崇尚古代青铜礼器,盛行复古之气,瓷香炉外观多参照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宋代无盖香炉的种类一般分为高足杯式和仿古式两种,而仿古式又可分为鼎式、鬲式、簋式(鱼耳)、筒式(或称奁式)等23。“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香炉,属于典型的鼎式炉,仿制特征明显。同船出水磁灶窑绿釉熏炉亦是仿制铜鼎24,时风使然。

    贰.青白釉碟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碟仿金属器,类型较为单一,葵口有七瓣、十九瓣、二十瓣、二十一瓣之分,折沿,折腹,印花,形制、纹饰同于景德镇窑同款青白釉碟,只是釉色、胎体稍异。

    碟的使用是饮食文化在器具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碟属于小型盘,其基本特点是敞口、浅腹、平底、圈足,多与碗配套使用。盘如同碗一样,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陶盘。瓷盘早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盘,其后一直生产使用,且唐宋盘碟出现折腰、葵花口、莲花口等形制特征。德化窑青白釉多瓣葵口碟器形特征近似同船1989-2004年出水景德镇窑B型青白釉印花多瓣葵花口盘,只是景德镇窑B型盘葵花口多达二十八瓣或三十二瓣25。同船还出水磁灶窑绿釉菊瓣菱花口碟、龙泉窑青釉折腰花口碟等,具备同时代造型风格。

    叁.青白釉粉盒

    宋人偏爱瓷粉盒,瓷粉盒迎来大发展的好时机。南宋陈敬《陈氏香谱》卷三“香品器·香盛”条:“香盛,盛即盒也,其所用之物与炉等,以不生涩枯燥者皆可,仍不用生铜,铜易腥渍。”

    粉盒,可装粉、黛、胭脂或香料,又称香盒。始见于唐代,发展于五代,盛行于宋元,直至明清。器形多样,装饰丰富,实用与艺术相统一。“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粉盒数量巨大,类型各异,分为八棱粉盒、瓜棱粉盒、圆形小粉盒、菊瓣形小粉盒、嵌套子母大粉盒几种。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八棱、瓜棱粉盒均具有金属粉盒上的折棱、瓜棱特征。1959年3月,四川德阳先孝泉镇清真寺发现1件宋代瓜棱形银盒、1件菊瓣形银盒26。瓜棱形银盒平底,盒内有墨书“共计口口正”五字,盖上饰有双禽与连枝花纹,外一圈花草纹饰带。菊瓣形银盒整器三十二瓣状,圈足,盖上饰有双孔雀与连枝花纹,外亦有一圈花草纹饰带。

    从“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嵌套子母大粉盒(图3)来看,这种粉盒造型实现了众多化妆物品的集中统一存放,方便又实用,同时具有观赏艺术性。宋代很多窑口都有烧造。江西景德镇杨梅亭古瓷窑出土有堆花子母盒,直子口,喇叭状高圈足,失盖,内底三等分处粘接三个子盒,子盒呈四瓣花口状,中间穿插三曲枝瓷小菊花,底心亦粘一朵27。

    图3 青白釉大粉盒

    肆.青白釉执壶

    瓷执壶诞生于唐,至迟晚唐时已广泛使用,可作酒器,也可作水器。宋代青白瓷执壶,又称“水注”,以长曲流、长曲柄、喇叭口、瓜棱腹为主要造型特征,以景德镇青白瓷为代表28。这时,青白釉瓜棱执壶在造型上承袭了晚唐五代瓜棱执壶的器形特征,没有前代的大凹大凸之感,棱线更多,更添一种柔和之美。“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窑青白釉执壶属于景德镇青白瓷系,在执壶各个造型上均有承袭和发展。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执壶种类繁多,大致分为矮身鼓腹(图4)、扁壶、葫芦形、喇叭口、长颈方流五型,而喇叭口执壶又可分成瓜棱印花、竖棱鼓腹、铺首衔环垂腹、六棱垂腹几种。其中,扁壶、瓜棱印花、竖棱鼓腹、铺首衔环垂腹、六棱垂腹执壶具有明显的金属器风格。

    图4 青白釉执壶

    宗教性用瓷器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军持(图5)仅一件,时代风格明显,整体浑圆扁胖,是广大宗教人士、信徒在宗教仪式以及日常活动中的代表性用器。

    军持始见于隋唐,宋元时期大发展,明清时期仍可见。造型上有流无柄,一般口小腹大。其来源于印度,译称多样,作君持、君迟、军迟、军挺、捃稚迦等,俗称“水瓶”。本来是印度人民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为佛教和伊斯兰教所用,由此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29。隋唐、北宋时期,军持造型逐渐由丰圆变为修长,到南宋时期,整器又变得扁圆粗壮,流更长。同船出水磁灶窑绿釉军持亦是同款风格,扁鼓腹30。

    图5 青白釉军持

    域外特色烧制瓷器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大碗器型较大,口径达到30多厘米,数量众多,多3、4、5、6、7件套装,或侧立,或仰置,或倒扣,依口部特征可分为敞口、敛口、折沿花口(图6)三类大碗。造型丰富的德化窑青白釉大碗满足域外同一种日常用器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德化县碗坪崙瓷窑址北宋晚期-南宋早中期文化层有大量烧制不成功的大碗,形制和尺寸类似F型碗,因其直径太大,或烧结在一起,或变形、烧裂31。东南亚、日本等地出土有这种大碗。大碗在东南亚、南亚等地更适合人们围坐一起吃饭时使用,成为当时的珍贵日常生活用具。除此之外,西亚等国出土的德化窑大碗书有阿拉伯文字,使其带上浓厚的伊斯兰教文化色彩,又成为宗教活动中重要的仪式用器32。

    图6 青白釉刻划花花卉纹折沿花口大盘

    结语

    通过梳理分析“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在器形方面表现出来的多元文化因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尤其南宋时期德化窑外销瓷的基本情况和历史信息,而且从一个窑口的产品造型视角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繁盛的中外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基本面貌。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整器素净淡雅,在器形上,不仅不割断与传统器具形制的联系,传统的饮食文化、茶文化、香文化、养鸟文化等得以承袭,而且还有创新发展,博采众多,呈现出一种适应当时整个社会风尚的新型物质文化面貌。如此这般造就了“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类型丰富的历史盛况,既有民间流传使用已久的常用器具,如碗、瓶、罐、器盖等,因器变化,生产各种的不同造型,满足多样化的国际市场需求,又有借鉴模仿金属器形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器物造型,如香炉、碟、盒、执壶,推陈出新,生产出更符合域外喜好金属器具的陶瓷仿制品,还有宗教性用器,如军持,源自域外,又经由中国制造,重新输往域外,被中外社会所喜爱,更有适应域外社会生活、独具特色的大碗。

    猜你喜欢